【2023】(第9期)总第190期

作者: 时间:2023-03-24 点击数:

着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身心健康农科人才

---介绍心理发展中心朱红阳老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

督导员 张凯斌

开学初,按照学校教务处和督导室的要求,为了解和掌握疫情放缓回归线下课堂后的教学情况,我随机听了几节课。给我的感觉是,教师认真授课,学生认真听课,教学井然有序。特别是心理发展中心朱红阳老师所讲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朱老师的课,教学内容充实,表达清楚,重点突出,案例鲜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效果较好。课后,我与朱老师进行交流,深感这位老师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为有效开展我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积极努力。现将朱红阳老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介绍如下。

一、课程概述

1.课程介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本科教育必修课程,共32学时,2学分,本科一年级春季学期开课。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工程,集理论与实践、宣传教育、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为一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能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培养全面有用的农科人才奠定心理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以实操和训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和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抗逆能力,激发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达到提升心理素养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与教学问题

1.课程情况与学情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对心理学及自身心理状态产生的兴趣日益浓厚。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会对学生产生亲和力,课程教学优势便应运而来。课程设置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每节课都设置相对丰富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认知。本课程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学生正处于适应期向迷茫期转变的过渡阶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现实需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2.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方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过去,课程主要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受空间和人数限制,团体活动和互动环节较难全部完成,致使课程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和分享效果。

(2)教学场地无法满足课程需要。部分课程内容需要学生以分组分享讨论的形式,围坐在一起建立团体,传统的课堂桌椅难以移动,不能满足面对面交流的需求,影响教学效果,降低学生的心理体验。

(3)教学对象无法适应课程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转变时间较短,学生对课程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将自身心理问题和学习动力“捆绑”的情况,认为自身没有心理问题就无需进一步学习,造成课堂互动和参与不积极、不主动,学生无法感受到心理课程应该给予自身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中,多数以问题为导向,从负面和消极角度进行教育,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后天培养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将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认知评估策略和积极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实施这门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这样一些探索。

1.重构课程模块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改变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打造以“积极品质+模块”为框架的新课程模块,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需求。

(1)“积极品质专题模块”。以积极心理学六大美德24种力量为基点,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掘内在潜能,以正向积极为导向,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享专题模块”。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与现实案例相结合,运用小组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心理情景剧方式切身体验,反复模拟和演练,切实帮助学生在遇到不同境遇时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

2.创新教学方法

(1)集中备课,资源共享。紧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坚持以教研室为中心,专兼职相结合,辅导员老师和学工队伍相配合的课程讲授队伍。定期开展集中备课,聘请校外专家进行集中督导,互相听课,参加省级比赛汲取校外能量,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保证课程质量。

(2)案例教学,讨论交流。运用团体辅导的体验式教学,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在专题模块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资料、集体讨论、成果分享等活动沉浸课堂。在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秀品质,通过交流和分享,获得参与感、存在感、价值感和认同感。

(3)教学相长,翻转课堂。转变单项“输出”模式向“对话”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身的观点,让学生由学习者转变为讲授者,在讲授中获得思考。教师在角色转变中,引导学生正向认知,并且获得学生的有益想法。让学生和教师有机会角色互换,交流和对话,获得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3创建教学环境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侧重活动体验试授课,以选修课为试点,增加活动和实践内容,满足学生现实需求,解决学生现实存在的问题。

(1)将传授课转变为讨论课。授课模式由单项输出转变为集中讨论模式,教师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去,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分享,人人思考,人人体验”,教师正向合理的引导,巧妙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2)将传统教室转变为团体辅导教室。以讨论参与教学为主的课程就要求教学环境中的桌椅是可移动课调节的,团体成员是可以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教师可以在团体中随意进入参与,要求环境要相对开放,灵活性较高。

(3)将单一教材转变为多样教具。充分运用心理素质拓展器材、团体辅导器材。在课程中结合绘画疗法、沙盘疗法、催眠疗法等手段,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知识。

4.人本理念考评机制

为强调学生个人成长的教学效果评价,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反馈。课中评价包括学生拍摄情景剧视频、小组讨论结果、心得体会、论文、心理主题电影观后感等。讨论课考核中,学生总结的资料、讨论的解决方案、课上的发言和总结,通过自我评价和互评等方式,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等。期末试卷按大纲设置覆盖所有的知识点,不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

四、教学效果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一是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主动发言研讨心理问题的人多了;二是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了班集体的和谐和进步;三是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能够有效调节心理矛盾提供了方法和技能。

同时,在选修课试点教学中,教研室还进行了四门课程(包括《爱情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体验与训练》等)的5轮教学,发现学生的接受度好,参与积极性高,在学生层面迅速形成口碑,每学期选课期间呈现爆满和供不应求的状态。我们在期末让学生提交心得体会和对课程的建议,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大家都表示收获颇丰,对参与过的活动及感受都印象深刻,并纷纷建议多开设这种对学生实际生活有帮助的课程。今年我们增加了选修课的课容量,让更多学生可以享受心理课给学生带来的良好体验。与此同时,教研室将进一步加强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准备申报精品课项目。


本期信息传至:陈启军校长、辛彦军副书记、王铁良副校长,吴东立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


Copyright© 2015-2023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技术支持:沈阳农业大学·神农大学生农业软件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