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应对数智时代教育教学挑战
---介绍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支撑情况
督导员 呼汉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要求,以高等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2月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在京举办,会议围绕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等话题,分享了高等教育数字化实践经验与思考。高等教育正面临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转型趋势,教师应积极应变,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与技能,学校应准确识变,促进数智化转型。
为了解我校数字化教育进展情况,促进我校数智化教学转型,近日,对校现代教育信息中心高级实验师江红霞进行了采访,她向我介绍了近十余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对我校教学的支撑情况。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有多年发展历史,2011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组织与功能整合,由教务处教育技术岗位组建成一个科室,主要工作包括易尔思校园MOOCs平台的开发、维护和升级、对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大赛的组织和评选、录制视音频教学资源的和设备管理和自动录播教室、虚拟演播室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等。2018年,学校进行科室调整,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党政办公室网络中心组建现代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技术原有的工作职能未发生变化,新增与网络中心配合的相关工作。
一、课程建设及应用
(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
1.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和辽宁省教育厅、财政厅“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辽宁省教育厅于2011年、2012年分别启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
我校共建设完成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1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设施园艺学(一)》获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开放课程按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建设,建设内容包含课程大纲、教师团队、课程全部教学视频、课后习题和其他教学辅助资源等。其中教学视频的录制和后期制作全部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完成,共制作视频素材1134GB,共计时长657小时。
2.精品开放课程应用情况
为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带动教学方式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辽宁省于2014年5月23日启动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开展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搭建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酷学辽宁),将建设完成的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资源在平台上线,鼓励省内高校教师选择外校优质的课程资源作为线上资源,与建课方教师组建跨校课程组,探索建立学生跨校修读课程、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是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开展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首批试点高校。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校建设完成的18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已被省内中国医科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31所高校选修,累计377门次,选修学生人数超过2万人。
3.取得成果
依托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在外校选修我校建设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我校教师也积极选择省内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作为线上资源,利用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动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学校获批辽宁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120项,一般项目2项,校级跨校修读学分专项6项,一般项目9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与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38门课程获评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占获评课程总数的23%。
参与跨校修读学分工作教师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冯龙龙以第一作者发表题为“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OOCs and DBL-based cross-registration”的SCI论文;唐树戈、徐静申报的案例入选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在线教学典型案例;崔红光等开发的5部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在全国、省级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一、二等奖。
参与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学生也取得丰硕成果。参与《管理会计》课程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以第一作者在《现代商贸工业》杂志发表文章;参与《影视视听语言》课程学生获国家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获奖作品8项;参与《理论力学》课程学生获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二等奖1项,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3项;参与《计算机网络》课程学生获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3项,省级获奖作品4项;参与《机械设计》课程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获一、二等奖各1项;参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学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获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
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2017年12月1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高校课程“拆墙”,11万学生共享》的文章,其中有较大篇幅介绍了我校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情况。2016年5月20日,辽宁卫视新闻节目报道了我校王媛媛主讲的《生物技术制药》实施翻转课堂的情况。2015年11月3日,时任辽宁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杨为群与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记者一起观摩了我校李炳学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采访,采访内容分别在2015年11月5日的《辽宁日报》和2015年12月2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
(二)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应用情况
1.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情况
学校于2019年开始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截止到目前为止,共建设40门。
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按照慕课标准进行建设,以知识点划分课程内容,每个知识点配有教学视频和测试习题,还包括教师团队、课程资源等相关内容。此类课程由于对视频制作要求较高,并且集中在三年内立项完成,现代教育信息中心现有的硬件条件和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课程视频拍摄和后期制作要求,因此全部由公司制作完成。现代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教师平台使用培训、技术支撑和后续课程应用的过程管理等工作。
2.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应用情况
在学校建设的40门线上课程中,其中22门课程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和学堂在线平台上线运行,面向社会开放。课程建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扩大课程的应用范围,教学受众面变广,提升我校的社会影响力。
现代教育信息中心指导教师完成未上线课程的课程视频录制和后期制作,并积极与各大在线开放平台联系,做好课程上线的技术支撑和教师线上教学平台使用的培训工作,使课程尽快上线,为后续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和在酷学辽宁(辽宁省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线上学习平台)上线打好基础。
在学校建设的40门线上课程中,其中23门获评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获评的一流本科课程于2022年在酷学辽宁上线,丰富了我校作为跨校修读学分建课方的线上资源,也为学校进一步推进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夯实基础。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建设和应用情况
1.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建设情况
学校从2020年开始采用立项的方式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要求立项课程利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平台上的优质慕课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立项后,课程团队成员均可以申请开展混合式教学,学校对履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课审批并按照学校要求完成混合式教学实施的课程在年终工作量结算时赋予课程本科教学理论课部分教学改革系数为1,赋予立项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校立项建设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135门。
2.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情况
学校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应用的基础上,择优推荐优秀课程参加辽宁省教育厅的评选工作。在辽宁省教育厅2020和2022年组织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评选工作中,我校共有70门获评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应用情况
学校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的负责人在立项后要开展不少于5年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目前我校开展混合式教学使用的线上资源主要包括我校自建的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资源,引用的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泛雅平台的线上资源等,每个学期约150门次的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由教务处和现代教育信息中心共同组织实施。主要工作包括:第一,发布开课申请通知。每个学期初发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课申请通知,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进行汇总和统计。第二,引用线上资源,开通课程。学校统一管理引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线上资源的课程,由学校管理员将线上资源复制到本校主讲教师名下,为开课教师开通异步SPOC课程,并进行教师和学生注册管理。第三,开展教师线上教学平台使用和混合式教学实施培训。第四,对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反馈,保证混合式教学实施的质量。第五,对于开展混合式教学实施合格的课程,赋予课程负责人主讲课程本科教学理论课部分教学改革的系数。
(四)易尔思校园MOOCs平台课程建设和应用情况
易尔思校园MOOCs平台是由我校自主研发的校级课程建设和应用平台,从2010年开始投入使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共建设2500多门网络课程,涵盖我校本科理论课程的90%以上。
系统用于学校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教师利用平台可以上传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拓展资料等,给学生布置作业,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利用平台可以观看教师教学课件、授课视频、相关教学资料,完成课程作业,与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互动等。
系统同时具有在线考试功能,用于学校实施全过程考核检验学生平时学习效果。考试系统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支持多种题型。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第二,一分钟轻松组卷。EXCEL文件批量导入题库,教师只需点几下鼠标就可以轻松完成考试设置。随机抽题组卷、手动选题组卷两种形式随你选,还可以分章节自动抽题。第三,分散考试、集中考试任选。分散考试为学生在寝室、图书馆等可上网场所开展考试。集中考试是统一到学校的机房进行考试,任课教师可以向教务处教学管理科提出申请,学校统一安排机房和时间。建议日常小测验分散考,期中期末,集中考。第四,主观题自动评分。系统可以轻松完成主观题、客观题自动评分,大大节约了判卷时间。客观题题评分准确率100%,主观题评分准确率与人工判卷基本相同,教师也可以修正系统对主观题的评分结果。
在疫情防控期间,全校教师利用在易尔思校园MOOCs平台建设的课程资源,开展在线教学、布置作业和在线考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保证线上教学的平稳运行。近3年,越来越多教师使用易尔思校园MOOCs平台开展研究生教学,平台使用对象范围越来越广,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学校积极开展对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并总结出“校本培训”、“院本培训”“人本培训”三种模式,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逐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主要面向全校教师开展,主要针对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智慧教学工具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视音频剪辑和后期制作等内容。从2011年至今,共开展36期校本培训,累计培训教师3000多人次。
(二)院本培训
“院本培训”主要面向各教学单位开展,根据教学单位的培训需求定制培训内容。截止到目前为止,面向经济管理学院、植物保护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农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等单位开展院本培训,解决各教学单位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人本培训
“人本培训”主要面向教师开展个性化指导,包括课件制作指导、网络安装及应用指导、系统安装指导和学校各类应用系统的使用指导等。教师有任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问题,都可以与现代教育信息中心联系,中心成员将一对一为教师解答问题。通过建立“沈农信息技术服务”QQ群,定期在群里发布各类应用教程和操作视频,通过QQ群及时在线上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
学校鼓励教师原创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课、总结信息化应用案例等信息技术应用成果,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遴选优秀作品参加省、国家级各类信息化比赛。
(一)校级比赛
校级比赛从2003年开始,2003-2018年期间是每两年开展一次,从2018年之后改为一年一次。2022年,由于省级和国家级比赛推荐名额减少,校级比赛改为优秀作品遴选,教师只需要报送教学设计方案和作品设计思路介绍视频,从中遴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一对一指导,然后再报送省和国家参加比赛。截止到2021年为止,校级比赛获奖作品为286项。
(二)省级比赛
省级比赛由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和辽宁省电化教育馆分别举办。从2016年开始,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举办的比赛停办。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举办的比赛近几年比赛限报名额逐渐减少,由每校推荐20个作品逐渐减少到5个。尽管如此,我校每年申报的作品都能获奖,获奖作品数量位列省内高校前列。截止到目前为止,我校参加省级比赛获奖作品为155项。
(三)国家级比赛
国家级比赛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分别举办。我校从2005年开始连续10年参加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比赛,获奖作品数量位列全国高校前列,连续8次获优秀组织奖,从2016年开始比赛停办。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比赛限报名额由每校推荐10个作品减少到5个。截止到目前为止,我校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奖作品为127项。
四、视频教学资源制作以及录播教室管理和维护
现代教育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录制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教师说课视频、各类微课比赛等教学资源,负责全程直播各教学单位招生宣传和本科生、研究生入学教育等。
现代教育信息中心负责管理和维护的录播教室主要包括2间自动录播教室(第一教学楼北区315和513)、1间半自动录播教室(第一教学楼北区401)和1间虚拟演播室(马克思主义学院113)。
学校充分优化各类在线教学环境,做好在线教育的技术支撑工作,创立“153+N录播、直播支撑在线教学”工作模式,构建在线教学资源,畅通网络在线学习,推动扩展现有教学环境支撑教学应用范围,积极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优质在线教学技术服务。“1” 以教育技术助力线上教学,优化环境赋能教学服务为中心;“5”为五大环境,普通多媒体教学环境、自动录播教学环境、精品录播教学环境、智慧教学环境、虚拟演播室教学环境,根据五大教学环境的不同特点,进行技术研发,配合软硬件的结合应用,达到不同在线教学环境的技术支撑;“3”为三种教学模式,根据现有的五大教学环境进行常规授课、录播视频、直播教学这三种教学工作模式的转换,录播系统搭配采集卡等硬件系统的搭配使用,保证图像稳定、声音清晰的技术要求,配合常用的软件工具-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公众号进行在线教学技术支持工作;“N”为更为灵活的多种图像采集工具,例如微单、单反相机、摄像机、手机、摄像头所进行的在线教学技术支持。应用“153+N录播、直播支撑在线教学”工作模式,为我校新生入学教育,教师课程资源录制,公开课讲座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做到技术支持有力,资源发布及时,反馈效果良好,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圆满完成疫情下在线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多年来,现代教育信息中心秉承“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的原则,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内容,及时总结工作成果。2012年,中心总结的“自主创建网络教学平台提升农科大学教学质量研究”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18年,中心总结的 “现代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深度融合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中心总结的 “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中心撰写的 “现代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1248’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案例”入选为2018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入选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优秀案例;撰写的“自主研发系列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案例获第二十六届辽宁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三等奖;撰写的“沈阳农业大学‘七个强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化助力疫情防控应用案例入选2022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等农业院校分会举办的农业院校教育信息化交流活动优秀案例。中心于2014年、2021年、2022年获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等农业院校分会先进集体,多次获国家、省级信息化大赛优秀组织奖。
在数字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在认真总结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经验的同时,要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密切关注现代教育技术行业动态。面对数字技术重塑未来高等教育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要找准工作方向、明确工作目标、在育人环境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资源供给模式的创新和数据驱动学习评价等方面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本科教学的支撑作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期信息传至:陈启军校长、辛彦军副书记、王铁良副校长,吴东立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