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生中心 构建“四化”课程
---介绍食品学院刘玲教授“食品化学”课程创新与实践
教学督导室
“食品化学”课程团队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创新教学模式为手段,为培养新农科专业人才提供支撑。在课程创新中运用“模块化”重构教学内容、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创设“沉浸化”教学环境和创建“过程化”教学评价方法,实现了对新农科人才培养课程目标的支撑,取得较好的成效,在2023年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现将刘玲教授“食品化学”课程创新与实践转给各位分享。
一、课程概述与教学目标
1 课程介绍
食品化学课程是针对食品类专业和相关涉农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分析、食品质量控制及食品工艺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提供基础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食品化学基本知识对营养成分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能够应用食品化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产加工中出现的问题。食品化学课程有利于拓展传统农业学科内涵,培养知识结构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新农科专业建设。该课程 48 学时(理论课 40 学时,实验 8 学时)。
2.教学目标
专业目标 食品化学课程讲授食品原料中基本营养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食品加工贮藏中酶和重要添加剂的性质及应用;食品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等。基于食品化学反应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交叉学科的特点,在培养专业应用人才的基础上,使学生深入领会深奥复杂的知识内涵,进而服务农业生产和实践。
思政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白食品化学反应机理在农产品加工、贮藏、流通等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体会食品化学与农产品原料、食品质量安全、人体健康不可分割,深刻理解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实、正直、勤劳的品格。
3.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教学模式为手段,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培养新农科专业人才提供支撑。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问题
1.学情分析
从学生层面看,学生具有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但对繁杂的专业基础知识兴趣不强,对未来就业的迫切性和目标性不足;学生渴望学习与生活相关的食品知识,但是缺乏实践创新能力。
2.教学问题
1)从知识层面看,本课程基础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知识内容繁杂。目前的课程体系关注基础知识,忽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新农科培养创新型现代农业人才的要求不匹配。
2)从教学方式上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输出式教学,没有以学生为主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食品化学的内涵,更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程创新举措
基于如上的学情和教学问题,课程团队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本课程的“四化”教学模式。
1.重构 教学内容——模块化
针对学生对繁杂知识内容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方法死板的问题,将课程化繁为简为“模块化”。将十章内容重构为教学侧重点不同的三个模块,思政内容融入模块中。
模块一: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即营养物质的结构、组成与物化变化。营养物质包括食品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质、糖、维生素、矿物 质六部分。
模块二:实践结合为主教学内容,即食品中添加成分和活性成分的应用,包括食品中的色素、酶及食品添加剂。
模块三:了解熟悉为主的内容,包括食品的风味物质和感受器官,食品风味成分和加工贮藏中的变化,以及风味最新研究进展。
结合课程特点和目标,将爱国、敬业、诚实、正直、勤劳的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模块中,着重从“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食品质量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学习和创制优质农产品”着手。例如蛋白质和油脂章节中引入食品造假危害社会的内容,让学生领会只有深入学习食品化学知识,才能揭穿造假问题根源,构建食品安全的长城,以此服务社会民生。再如添加剂一章引入添加成分与健康安全的分析,使学生领会“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民生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道德观,扎实掌握食品化学知识用以传播食品安全理念,促进
社会和谐发展。
2.创新 教学 方法——多元化
针对学生基础一般、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并配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以“ 渐进式教学 法” 强化重点基础知识的学习 课程中六大章营养物质的学习需要掌握大量基础和重点内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章节开始设计“提出一个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者一个问题”,学生在课程中通过教师串讲、视频、讨论、互动等方式跟随教师探索现象或问题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挖掘现象后的机理,一步步渐进地获得结果。根据结果举一反三,列举生产中同类现象,
从而强化重点内容并突出课程目标。
2)以“ 融合式教学法” 强化实践类知识的学习 在食品中添加剂和加工活性成分的学习中,从生产中的实践实验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生产中一个工艺过程,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个生活中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讲解知识内涵。这种方式即能让学生拓宽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也让学生通过实践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也通过相互学习弥补自身知识点的偏差,促进了教学相长。
3)以“ 协同教学法” 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基于每个食品化学知识点都能在食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体现,因此食品化学贯穿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后半程。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食品化学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邀请企业家到课堂,为学生讲授食品化学在食品研发、生产、流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食品化学知识对于专业和就业的重要作用;
带领学生参加学科领域会议,倾听专家在科研中利用食品化学知识探索生产加工中的科学问题,使学生了解食品化学课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关注和推介国内外著名高校食品化学课程,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熟悉食品化学相关领域的国内外进展。
4)以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提升 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和学生根据课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录制教学视频,从而建成了食品化学教学内容资料库。该库涵盖教师教学资源 54 个,学生自录教学资源 92 个。另外为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全维度培养体系,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采用易尔思、智慧树、学堂在线三个平台来承载不同教学环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线上预习复习、课外资源的学习、提交批改作业、师生互动等。建立线上“食品化学”实验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有效地在线上进行实验预习、学习和操作。
3.创设教学环境—— 沉浸化
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沉浸化”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在生产实践环境中的体验感。
1)借助我院“食创工场”实践创新基地构建的多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的“食创驿站”开展实践,学生进入驿站完成课程实践环节。
2)团队老师带领学生沉浸在科研中深耕细作,长期实践取得丰硕成果,而每个成果的收获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3)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入企业社区,深入了解食品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利用我们组织的“食尚 Focus”社团宣传食品化学知识,获得知识带来的荣耀和自豪感,激发出深入学习的热情。
4)团队老师一对一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科研、就业的热情向
往。
4.改革 教学 评价——过程化
为了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效果评价,课程采取“过程化”逐级评价教学效果。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效果体现每个学生的成长。课程进行过程性课后评价包括社会调查、社团宣讲、ppt 制作展示、论文、制作产品等。实验课的形成性考核中,学生查阅中外文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内容,通过自我评价和互评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观、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等。期末试卷按大纲设置考核比例,试卷分析每个学生每一得分,更加突出对每个学生的达成度考核,体现出每
个学生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四、课程创新与特色
1.教学内容创新 根据学生学情和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对繁杂知识内容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学习方法问题,重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
2.教学模式创新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用生动多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
3.教学环境创新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采取“沉浸化”教学环境的创制和“过程化”评价机制的考核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方案,并通过教师一对一细心指导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实践热情。
本期信息传至:陈启军校长、辛彦军副书记、王铁良副校长,吴东立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