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信息 【2022】(第124期)

作者: 时间:2023-01-29 点击数:

明确课程目标精心设计 耕读思政教育融入教学

---经管学院青年教师赵洪亮直播讲授《生鲜农产品概论》课印象

督导员 惠淑荣

822日星期一下午,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按照计划,我按时从电脑进入腾讯课堂,来到经管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教研室赵洪亮老师讲授的《生鲜农产品概论》直播课堂。该课程32学时,2学分,面向对象是21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选课人数79人。由于疫情线下部分授课移到线上直播,隔着屏幕看不见赵洪亮老师本人,对赵洪亮老师也不熟悉,但是很快就被课程内容吸引了。赵老师讲课话语不紧不慢,抑扬顿挫,语调不高不低,带着那么一丝亲切和温暖。讲课语言用词准确,举例恰当,张弛有度,内容丰富。语言讲解与PPT相得益彰,配合巧妙,融为一体。课后,经与赵老师沟通,这门课是2021级农经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后开的新课,且没有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教材参考,但是从赵老师的讲授中,丝毫没有感受到这是一门新课,赵老师对内容非常娴熟,讲授自如。

一、明确定位精心安排,合理确定课程目标

从课堂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赵老师的课前准备非常充分,而且内容丰富,这种准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和体现出来的,而是长期知识积累和思考的结果,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安排知识体系,是讲好课的前提和基础。

听课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赵老师的知识储备非常雄厚,因为这门课程是面向农经学生开始的专业课,赵老师有意识的结合农经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进行讲授,突出培养农经专业学生的大农业观和农业基础认知。赵老师的讲授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农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每个学科的核心理论和主要观点,他都信手拈来,而且非常切合课程内容和主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延展。课堂内容如此熟炼,都是赵洪亮老师平时积累和学习的厚积薄发。课后经了解,这门课程是新开课,没有相关的资料和前期成果可以借鉴,赵洪亮接到任务后,就立即着手准备该课程的大纲写作,材料收集,素材整理和教案制作等。而且这种准备不仅仅是针对单一的一门课程,赵洪亮是从农经专业学生的整体培养角度出发,考虑该课程在培养环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前后衔接课程的内容契合度,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知识需求,未来专业发展所需的学生知识结构等环节。课堂上,赵洪亮老师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示例,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学生,出校门后可能不会有人问你是学哪个专业的,但是他会默认你是农业大学的学生,就该懂农业。站在这一角度上去看,农经的学生也应该掌握一些农业基础知识。根据这一原则,赵洪亮老师将该课程定位为农经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农业基础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储备。据赵老师介绍,该课程还安排了实践认知环节,线下课程进行过程中,结合讲授的内容充分依托学校试验田和实验室资源,带领农经专业学生到田间、实验室参观学习,提高感性认知,增强实践技能。

二、耕读思政融入课程,润物无声启迪学生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课程思政和耕读教育。教育部连续发布相关文件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门布置。赵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巧妙恰当的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将粮食安全、国情教育、人文情怀等内容点缀到课程讲授中,强化耕读教育,实现思想育人,耕读育人和专业育人的和谐统一。

赵老师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融入耕读教育和思政案例,将教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和耕读教育的融合统一。赵洪亮老师在围绕教学大纲主线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的理论联系实际。我听的那节课,赵洪亮老师讲授的是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讲起,首先通过历史回顾,梳理了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在讲授历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逐渐过渡到中国农业的分区和资源特征,介绍各个区域的农业资源特点,强化国情教育。在合适的地方,赵洪亮都会加入切合主题的生动实践案例,南北方种植作物的差异,农业生产的特点,重要农作物的分布等,并且结合粮食安全的最新国际形势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粮食安全观,融入过程自然生动,娓娓道来,从历史到现在,从国内到国际,为学生展示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演进思路。同时,赵老师还在讲课中间,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启发学生思考,虽然课程人数较多,不容易互动,每次老师发问,立即在对话框就有多数同学给予回应,课堂效果良好。虽然隔着屏幕和网络,但是赵老师的课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接地气、吸引人,很有画面感和立体感。

三、牢记教师职业初心,不断积累苦练内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来源于日常的积累和学习。尤其是作为青年教师,学习是一件需要长期积累和实践的事情。经了解,赵洪亮老师经常出入图书馆,利用一切时间补充和学习各学科知识,不仅仅是和专业相关的知识,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和领域也多有涉猎。“如果想给学生一碗水,那么老师就要储备一缸水”。对于一门新课来说,赵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积累,讲出了熟练的感觉。

听完赵老师的课后,我迫不及待的给他打电话,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位老师。因为从他讲课,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准备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教学经验的结果。我比较好奇,为什么赵洪亮老师愿意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在教学上,课后沟通时我问了他,他毫不犹豫的回答道,因为教学是良心活,对得起同学们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这么简单。2006年参加工作之初,他就给自己一个目标和定位,老师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荣誉,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收获。参加工作以来,赵洪亮老师共承担理论课程19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课程都没有教材,他都认真准备,积极完成教学任务,每门课程都阅读和查阅相关书籍二十册以上,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教案讲稿。他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几乎参加了每一期的培训内容,为线上授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学工作的认真与否可能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根本就感觉不出来,但是课程讲的好不好,老师是肯定知道的。要想把课程讲授好,前提必须是老师要练好内功,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娴熟的教学技巧二者缺一不可,最为重要的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赵洪亮老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不断摸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将这些改革成果都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听了赵老师的讲课,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难能可贵。能够做到明确课程定位,精心安排课程体系,合理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耕读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润物无声启迪学生;不断知识积累苦练教学内功。这种对教学的认真负责态度和敬业精神值得学习。

另外,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农业基础知识,我认为该课程不仅为农经专业的学生开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也应该在全校相关专业开设,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本期信息传至:陈启军校长、辛彦军副书记、王铁良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


Copyright© 2015-2023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技术支持:沈阳农业大学·神农大学生农业软件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