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信息【2021】(第11期)

作者: 时间:2021-04-08 点击数:

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对我校五门课程思政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督导员 李新华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我校广大教师坚持立德树人,坚守课程建设主阵地,通过课程教学主渠道,强化示范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正全面推进。近期,通过对园艺、工程、经管、植保、理学等5个学院5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了解,感受到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正在逐步实施,并积累了一些的经验,同时,在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结合以及课程思政的途径形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现就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情况谈点体会,并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一、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得到体现

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在课程教学中得到运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设施园艺顶级专家李天来教授在他主讲的《设施园艺学》课程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科研实践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分享治学做人、爱国敬业、奋斗圆梦的故事和感悟,为学生讲授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的专业课程。

工程学院教师姜迎春在《工程材料》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明确材料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挖掘蕴含于本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采用基础知识、学科应用、人文维度、自学能力、交叉观点和价值取向六个方向相结合的方式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经管学院教师韩晓燕在讲授《农业经济学》课程时,密切联系我国农业农村实际,在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深入分析基础上,阐述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内在规律,在情感、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说明该课程与农业农村密不可分的联系,把《农业经济学》课程与我国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并利用教学案例进行说明,体现了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特色。

植保学院《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植物化学保护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创新拔尖型人才,并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鼓励毕业后积极投入到农业,农村等三农领域。李修伟老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细致梳理,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有机融入,旨在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一体化。

理学院的《高等数学》属于基础类课程,李丽锋老师积极寻找课程思政结合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对接”,坚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经常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交流,了解数学在自然学科中实例,并用于教学实践。利用现有在线资源,积极建设金课、示范课,创新应用案例教学、短视频等各种信息软件,将思政元素融入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中。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初步显现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想模式,我校课程思政正处在这种有机融合的模拟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有机融合的范例。

设施园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设施园艺学》课程思政教育通过设施园艺在设施和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使之成为富民产业的实例,教育学生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中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树立为民情怀,学好设施园艺专业知识,投入乡村振兴大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设施园艺学课程的兴趣。

《工程材料》课程在讲解材料结构与性能章节内容时,通过口罩最核心的材料熔喷布制造案例,恰当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积极调配企业力量,为国内国际提供了大量的医用防护口罩,极大地保护了医护人员和人民的安全。体现了大国担当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激励了学生的民族团结和爱国热情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作为核心材料的熔喷布,其结构与性能的控制需要科学的设计和精密的制造,认识到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学》课程在讲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保护政策时,虽然比较优势和市场规律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国际分工中则不能单纯考虑比较优势,而是要将国家战略需求置于首位,对于粮食、油料、糖料等重点作物,要时刻看到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渗透和控制意识,首要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要坚持的粮食安全底线。这个讲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思政教育的结合恰如其分。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在讲授杀菌剂过程中,引入中国生物农药之父,农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先生创制井冈霉素的案例,教育学生养成创新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久实践能力。在讲授除草剂过程中,引入李扬汉先生编写中国杂草志的案例,使学生树立科学研究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难献身科学和三农事业,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收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高等数学》课程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不断启发中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以农业领域科研实例吸引学生参与研究,以大创竞赛、建模竞赛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也起到培养学生学术修养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还需不断完善和创新

在高等学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更好地贯穿专业理论教育全过程,也是考核评价高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目前我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处在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的一点体会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1.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要与专业课内容相适应

专业课教学中引入的思政教育题材、案例等,一定要与讲授的专业课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通过思政题材、事件、案例等内容的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的了解,避免列举的思政内容与所学专业知识不对应,也不要上纲上线,讲大道理,这样容易产生生搬硬套之嫌,画蛇添足,反而起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2.要做到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有机融合

有些思政教育内容最好与所讲授的专业内容融为一体,在专业课讲授的字里行间渗透思政教育,不要搞成“1+1”模式,尽量不要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开讲,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单独加一段思政内容。有些专业课自身就能体现思政教育功能,比如经济管理类、法律法规类、食品安全类、环境保护类等课程更要做好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3.课程思政建设要适应形势灵活应用

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固定模式,不能过于呆板和僵化,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紧紧围绕党的方针路线,灵活运用各种思政素材,要求教师知识面宽,了解某一专业领域发展的历史渊源、国家战略、时代背景、形势变化以及围绕该专业领域发生的事件、案例和代表人物等,在选择思政素材时能随机应变,灵活机动,课程才能有声有色,真正“活”起来。

4.课程思政建设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方式

课程思政的形式不一定完全局限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现场参观、听报告等形式使学生接受思政教育;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视频播放、远程教学等信息化途径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多地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使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多途径接受思政教育,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Copyright© 2015-2023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技术支持:沈阳农业大学·神农大学生农业软件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