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信息[2021](第46期)

作者: 时间:2021-05-27 点击数:

努力打造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课

---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建设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经验

督导员 张凯斌

近日,我随机听取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建设老师为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整体看来,宋老师课前准备充分,讲授内容娴熟,教学过程实现完全脱稿,教学信息量大,旁征博引,以史鉴今,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深入浅出;教学方法多样、灵活,课堂氛围活跃,在师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度和积极性;从细节来看,课件制作精良,选用大量档案资料,穿插珍贵原始视频,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可信度,文字简练,图文并茂,辅以板书,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富有感情;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课堂上学生都能注意力集中,紧跟老师教学思路,认真记笔记,并与老师积极互动,没有睡觉和玩手机现象。

课后在与宋老师简短交流中,了解到宋老师2006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15年,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该课程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高度统一;注重教师定位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注重教学理念及内容方法等协调创新。现将宋老师所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理念及实施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注重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高度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有其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即政治性,要求讲授该课程的主客体,即教师与学生均需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即“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

对此,宋老师高度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综合素养的提升。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大事,特别是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等。而后,将其精神科学解读,有机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通过“学理性”,即条理的知识和专业的学术,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核心和关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要牢牢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别无他途。一旦偏离,势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破坏,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一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通过史论结合的全面、深入教学,帮助大学生回答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合中国?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引领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等重大问题。以史实为依托,以真理为教化,启迪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二、注重教师定位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

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认可度直接决定其在教学中的精神状态及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要使学生坚信马列,首先教师自身要做到坚信马列。宋老师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了基本功,不明白的问题反复学,读原著,直到弄明白为止。宋老师在备课和讲授中注重用史实说话,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用真理的力量教育启迪和感召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大学生人生导师的重任,他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份教学工作视为自己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上课总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每位学生,用自己积极的心态和实际言行感染学生。例如,讲解改革开放专题,以自身成长、生活经历,特别是老照片映衬改革开放前后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课间、课后,与大学生亲切交谈,打破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师生管理与被管理的印象,构建全新的平等、和谐的忘年交关系。在他悉心、尽心努力下,所教过的学生毕业多年,仍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亲切的称呼他为“小宋老师”。可以说,这种融洽关系极大拉近了师生距离,为课堂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三、注重教学理念及内容方法等协调创新

1.拓宽教学视野,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依托学校课堂教育,敢于“走出去,引进来”的全新教学新路径,即“社会大思政”格局。具体来说,除邀请校领导及各院书记上思政课讲台,结合自身工作、社会热点等为大学生讲思政课。还积极邀请一切正能量的社会资源,如先后成功邀请故宫流动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志愿者等走进课堂,为大家讲解课程相关知识,使大学生放宽眼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格局,实现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助力青年人的健康成长。

2.拓展教学内容,强调价值观引导和塑造

一方面,开辟教学内容新途径,即从课程总学时中拿出8学时作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如参观历史遗迹,拜访社会楷模,观看、阅读红色经典影视作相关书籍等,撰写3000字实践报告。

另一方面,不断挖掘教材的内在和外延知识,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将变化幅度不大的教材变得鲜活起来。关注国际国内时事、社会热点,帮助学生进行理智、全面、深入解析,进而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将渗透于知识传授中。

3.鼓励学生参与,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

根据不同生源,如理工科、文科、中职本等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同时,借助课前、课间及课后征询学生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从中选择性汲取,完善教学,此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为激发、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度和参与度,给学生设计课前(长期)、课中(2学时)翻转式课堂,即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分组选取本课程一个教学专题,自行设计课件、课堂讲授(10-15分钟一组)等。通过这些改革尝试,让学生们感受自己作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度。

4.利用现代平台,正面引导学生树立三观

除传统授课方式外,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先后使用“易尔思”、“雨课堂”、“MOOC”及“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即时发布课前预习、课中测验、课后考试等,将传统课堂教学延展到课下,实现全天候、跟踪式教学。

除此之外,宋老师还充分利用原有的线上教学媒介,如qq群、微信群等,确保学生有关心的,难以理解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即时与老师保持沟通,实现正面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三观。

5.完善考评评价,构建课程科学评价体系

和教研室其他同事全面、深入探讨后,摸索实施过程性考试,即淡化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重视平时对学生的考查,特别是课堂表现。具体来说,实行“2125”考评模式,即课堂表现20分,期中考试10分,实践教学20分,期末考试50分。如此,将学生学习延展到整个学期,兼顾效率与公平,使学生不再唯分数是命,将更多时间用于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品德培养、三观塑造等。

宋老师认为: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红线是其政治性,这一点丝毫不容侵犯。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用整个身心对待学生和教学事业,融洽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兴趣度和参与度。第三,打开教学改革思维与视野,从教学格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评等多方入手,集多方之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宋老师从教学思维到教学内容、平台、方法等多方创新入手,打造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课,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导行,有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这种既接地气,又逻辑缜密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值得学习与借鉴。


Copyright© 2015-2023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技术支持:沈阳农业大学·神农大学生农业软件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