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实践积累沉淀,铸就非凡课堂教学
---介绍畜牧兽医学院刘显军教授的课堂教学
督导员 马传普
“刘县长”是昌图人民对畜牧兽医学院刘显军教授的称呼,从2010年1月到2020年12月,刘显军在昌图挂职任科技副县长,整整十一年。前不久,昌图人民把突出贡献奖授予了刘显军教授,颁奖词这样写道:“十多年前,你说有件事值得做,十多年后,你说有些事做得值。奋斗十余载,你的足迹洒满了昌图黑土地。你用行动铸就昌图科技的辉煌,在平凡中非凡,在砥砺中坚守,用韶华付朝夕,用初心付使命。”从这份颁奖词中可以看出,刘显军把科技副县长做到了极致,那么他教授做得怎么样呢?他的课讲得好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先后走进本学期2018级动科职、动科专、动检三个不同专业的“养猪学”、“畜牧概论”课堂,感受到刘显军教授的课确实非同凡响。
在周五的二教308教室,动科职的王轶鑫同学提前10多分钟坐在中间列一排南起第一座上。他告诉笔者,这学期的专业课“四大养”(养猪、养牛、养羊、养禽)讲得都好,其中最好的是刘老师讲的养猪学。
一、刘显军教授的课为什么受欢迎?
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他讲的是真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1.张口就来,如数家珍,干脆利落,单位时间内提供的有效信息多
刘显军教授讲课语速快,且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与他常年与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打交道有关系,他们之间的对话往往就是“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也许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精雕细刻,他的课算不上“精致”,却让人感觉到极“实惠”。例如,他讲鸡雏防病,1日龄小鸡什么样,需要做什么?3日龄、5日龄、7日龄、10日龄,……张口就来,如数家珍,干脆利落。
2.讲形势,讲民生,讲责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在《养锗学》课堂上,刘显军动情地对学生说,中国人每年需要8600多万吨畜禽肉,而猪肉需求量是5400多万吨,占肉类总消费量63%左右。因此,生产出更多的优质猪肉,满足人们对猪肉的需求,就是肉类生产方面的最大民生。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肩负着这份使命与责任。目前制约养猪生产的关键因素是疫病严重,做好猪场“生物安全+疫病净化”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谁来做?只有谁直接受益,谁才能来做!答案很清晰,那只有养猪人才能来做。
3. 看问题,看本质,看趋势,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炼就了一双慧眼,善于从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他讲到,2005年前后,全国养猪会议赞助商多为饲料企业,说明这一阶段养殖业发展快,饲料行业效益好;2010年前后,养猪会议赞助商动保企业比较多,说明这一阶段疫病比较重;近年来的养猪会议赞助商中养猪智能设备等企业多了,说明养猪业已经发展到了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阶段了。
4.讲理透彻,令人信服,印象深刻,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经济头脑
在讲到母猪的生产性能时,提到一个指标: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世界上最高的丹麦是33,而我国是18。随后他告诉学生,为了保证每年近7亿头商品猪的出栏规模,目前中国大约需要父母代种猪4300万头,如果我国的PSY能提高到30,那么有2500万头就行了,但是目前的水平,要多养1800万头。这要多吃多少料?多盖多少猪舍?而要保证父母代种猪的数量,每年需要更新原种猪40多万头。以前每年从国外引进瘦肉型原种猪1万头左右,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瘦肉型原种猪数量严重不足,2020年从国外引进瘦肉型原种猪2万多头。从国外猪场引进一头种猪到国内的猪场,大约需要花费人民币3.5万元左右。2万多头就是7个亿。这样一讲,学生对PSY这个概念的印象就十分深刻了。
刘显军讲课经常引导学生算经济账,强化经济效益观念。在《畜牧概论》里讲养禽时,他讲到,好多人养鹅,不知道要保护好鹅的羽毛,一只鹅有8根主翼羽很值钱,用来做羽毛球,每根可卖1.2—1.5元。如果你只把鹅养得挺肥,羽毛不好,屠宰场还是不爱收购。在讲到健康饲养、科学养殖的重要性时,他说,养的猪得烈性传染病,就算治好了,也是赔钱,除了花钱治病,还长得慢。所以有些养猪的老板问我,猪病了,怎么治?我就告诉他,重在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能治则治疗,病情严重就赶快处理吧!否则治好了,你不还是得赔钱吗?
5.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形象逼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易懂易记
在介绍猪的优良品种时他说,长白猪是17对肋条,荷包猪只有15对肋条。然后他紧接着来一句:“要是吃排骨,你得少吃4根呢!”让人忍俊不禁。在讲雏鸡喂养时,他说,1只鸡从出生到产蛋要吃约15斤料,鸡小的时候,喂八分饱,3小时喂一次,一天要喂8次,你还能睡啥觉呀?喂鸡雏是很辛苦的!在讲到优良种猪的外部形态时说,好的种猪要“正看是圆筒,侧看是方砖。”在讲到仔猪优劣对育肥猪的影响时他说:“断奶差一斤,出栏差十斤”。这些简洁睿智的俗语形象逼真,易懂易记。
二、为什么刘显军教授的课讲得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看他的经历、阅历,看看他的投入、付出,就什么都明白了。
1. 缘分与生俱来
刘显军的老家在内蒙古,他不是蒙古族,也不在牧区,家里却有成群的牛羊。“兵家儿早识刀枪”,他很小就和牛羊打交道。上大学学的是畜牧,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赤峰市家畜胚胎移植研究推广中心,工作的两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摆弄牛和羊。而后在我校攻读硕士学位时,一到寒暑假就卷起铺盖到猪场去。博士毕业后,开始带研究生,疫情严重,研究生没处去做实验,他一咬牙,又办起了一个猪场,亲自养猪,现在这个猪场存栏母猪500头,年出栏肥猪1万头。在昌图任科技副县长,临近卸任时,又有一位老板找到他说:“把你一身的本领抖落抖落,帮我干点事儿。”于是,他们合作办起了一个牛场。
2.常驻生产一线
如前所述,刘显军与畜禽养殖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始终坚持在生产第一线。读大学、读研,要参加实践;留校任教,要深入生产实践;当上研究生导师,还要去办猪场;任职科技副县长,他同时兼任生猪养殖科技特派团团长,通江口镇孤榆树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孤榆树村第一书记,更是扎根基层生产一线。副县长卸任了,又挂上了个养牛场场长。总之,他离不开生产一线,生产一线也离不开他。
3.科研硕果累累
多年来,刘显军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科技部专项2项,辽宁省科技厅重大项目5项,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自2003年以来,刘显军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屡屡获奖。“瘦肉型猪品质改良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规模化猪场无公害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猪肉无公害生产的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优质抗逆瘦肉型猪种选育与开发”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瘦肉型猪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瘦肉型猪绿色饲料添加剂研究与应用”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环保型饲料原料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可见,围绕着生猪生产,他的科研触角已经遍及科学饲养、品种选育、饲料营养、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4.社会兼职众多
刘显军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做事干练,为人热情,又业绩突出,相关的专业学会自然少不了他的一席之地。他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常务理事,东北养猪研究会秘书长、辽宁省养猪学分会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畜牧业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辽宁省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辽宁省无公害肉类学分会理事长,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分会理事,沈阳市营养学会副会长。参加这些专业组织和学术团体,为其迅速获取相关知识信息提供了方便。
5.追求锲而不舍
刘显军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家禽生产学》、《养猪学》、《家畜生产学》、《家畜育种学》、《畜牧学概论》、《动物生产技术》6门课,为研究生讲授《肉类科学》课程。有人说,这些课,刘显军闭着眼睛都能讲。这话一点儿不假。他给全省畜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讲课,那些人瞪着眼睛听;他给昌图养猪专业户讲课,那些人支楞着耳朵听。他的学历、阅历、科研、实践使他完全具备了即便不备课,也能给大学生讲这些课的底蕴,但是他的情怀,他的人格,在驱使他认真备课。他是个爱算账的人,他说,讲一个小时,平均要用14个小时备课。他备课,当然不是没话找话,是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中挑选最有用最新鲜的。有人说,他的课,就是民间所说的“肉馅包子”,皱褶不一定多,不一定美,但是料足,营养多。
克威园的一块牌子上写着“半亩方塘,渠清如许”,有何寓意呢?我猜:一是当我们看到水面上倒映的校园美景时,不要忘怀这所大学的缔造者张克威老院长;二是从“塘—渠—源”来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刘显军,学的是养猪养牛,干过养猪养牛,研究养猪养牛,现在是教授,还是一边养猪养牛,一边站在讲台上讲养猪养牛。刘显军老师的长期实践积淀,铸就了他非凡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