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信息【2020】(第112期)

作者: 时间:2020-11-02 点击数:

努力闯过教学关  聪明人下笨功夫

---谈谈我对一名大学教师过“教学关”的认识与思考

督导员 马传普

为何要过教学关?

作为大学教师,首先必须要过教学这一关,必须讲好课。讲不好课,愧对大学教师这一称号,在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同事面前直不起腰来,在领导面前透不过气来。

怎样算过关?

这里所说的过关,不是指将就着能上课,也不是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合格“,不是教学“过得去”,而是教学“过得硬”。过得硬的教学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学要经过精心设计,各种手段运用合理,内容科学先进,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讲授流畅自如,逻辑严谨,语言简练,生动活泼;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积极思考,踊跃沟通,自觉学习,素质得到充分提高。有人说,学生厌学,不能怪我。错!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教师讲课逻辑严谨,幽默风趣,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反之,教师照本宣科,张口结舌,语无伦次,谁能耐得住性子听?况且,讲课好的教师,注意力主要不是在教学内容上,讲什么、怎么讲,已经胸有成竹,滚瓜烂熟;所关注的是学生,是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整个课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也不易走神儿。所以,教学是否过关的直观判断:一是教师上课时的注意力在哪儿?眼睛盯着讲稿、课件,还是学生?二是学生的注意力在哪儿?是听讲、记笔记、思考和回答问题,还是玩手机、睡大觉、唠闲嗑?

没过关的有多少?

笔者本学期以一个学院为主听了44位教师的课,感觉差异很大。其中有7位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12位老师的课讲得比较好,19位教师讲的勉勉强强,还有6位老师的课较差。这样看来,好的和比较好的加在一起19人,是教学过关的,占43%;勉强和较差的加在一起25人,是没过关的,占57%。也就是说,超过半数的教师教学是没过关的。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每个人的评价标准还不一样,这里所持的标准是偏严的。

教学过关的相关因素是什么?

在这次所听的44门课中,任课教师为教授5人,教学过关4人,占80%;副教授13人,教学过关8人,占61.5%;讲师26人,教学过关6人,占23%。这一组数据表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称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假以时日,讲师成为教授,教学过关率不就高了吗?但是,不可能等到讲师成为教授再承担教学任务。况且,如果一个人在讲师、副教授阶段不讲课,也当不上教授,即使有了教授头衔也不会讲课。

相对而言,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通常入职时间更长,学术造诣更深,专业生产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更多。这些才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许多人都认可:如果一个人科研搞得好,那么他的教学通常也不会差。因为科研搞得好,学术造诣深,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也会很强,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基础。听冯辉教授讲园艺育种、听吕德国教授讲果树栽培,那种大气和从容是普通课堂没有的。如果生产实践经验丰富,课就讲得生动精彩。好几年前,听牧医学院刘显军讲养鸡,那时他还是副教授,却让我切实体会到什么叫“如数家珍”、“探囊取物”。问他何以至此,回答说在现场干过十几年呢!这点儿东西闭着眼睛也能讲。

“闭着眼睛也能讲”才是关键!

对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能不能掌握到这种烂熟于心的程度?达到了这种程度,你就获得了自由,讲课时可以完全不看讲稿、教案、课件,配上麦克、投影和激光笔,你可以在教室的任何地方讲授,可以随时停下来和学生交流讨论。这样,课就活了。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教学内容的烂熟于心呢?

聪明人下笨功夫!

牧医学院吴高峰老师的课就是这样子的。她从不固定在讲桌前,习惯于踱着细步,以清脆而柔和的声音将教科书般准确的语言送到学生的耳边。问她讲课的语言何以如此精炼准确,她回答说,是下了笨功夫的,讲稿都是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搞科研积累学术底蕴需要下笨功夫,投身生产一线积累实践经验需要下笨功夫,搜集资料编写讲稿教案也要下笨功夫。聪明人要下笨功夫,功夫下到了,课就讲得好。

Copyright© 2015-2023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技术支持:沈阳农业大学·神农大学生农业软件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