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信息【2020】(第一百期)

作者: 时间:2020-09-23 点击数: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启发式情景式贯穿教学

---为经管学院杨欣老师讲授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点赞

督导员 张凯斌

按照学校和督导室的要求,915日上午745我就来到了一教北106教室,准备听经管学院杨欣老师所讲授的《宏观经济学》课程。

早来一点儿,目的是想了解教师们提前入课堂的情况,当我走进教室,杨欣老师就已提前到了。和杨老师打过招呼,得知她是从铁西区的家里赶来上课的,能提前近20分钟到教室(做些上课的必要准备),有些出乎我的预料,看出这位老师的时间观念和责任心如此之强。

我曾随机听过一次杨老师讲授的《微观经济学》课程,那次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觉得这位老师授课——表达流畅,内容娴熟,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此次听课,也是按照督导室小组的分工随机选择的。

听了杨老师讲授的《宏观经济学》的第一节课“国内生产总值”,我被杨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们更是聚精会神,学习氛围很好,这种富有感染力的经济学课程还真是不多见。

课后,我与杨老师进行了交流,得知她连续三届获得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本科生指导教师”称号。能讲出如此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在情理之中,是她一点一滴勤奋努力的结果。杨欣老师本课的教学特色及教学方法可以归纳如下几点:

一、将思政融入教学过程

在授课过程中,正确把握好思想立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科学客观地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比较评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的二重性,结合中国国情学好西方经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成功经验。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好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宏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既弥补了本学科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又做到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了全程育人。

二、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难点在于把经济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为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中采用对比式案例分析法。在讲授GDP核算及经济增长部分时,把中美两国GDP增长的历程及人均GDP水平进行横向对比,清晰阐释中国不会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在经济增长部分,将具有相似国情的印度与中国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两国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原因的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讲授经济周期理论时,将中日两国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进行比较,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使中国迅速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经济总量同时期迅速地赶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在讲授失业率部分时,将2020年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失业率进行比较,通过案例对比教学使学生感同身受,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首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继而激发课堂上师生互动。紧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做到课程内容与理论体系、方针政策紧密结合。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适时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将农业知识与宏观经济学知识进行有效地结合,举证引例。如讲到出口进口部分,引入中国具有优势的出口农产品有哪些?结合当前媒体热点,启发引导学生探讨与分析中国粮食是否安全的思考。

四、融入情境教学法

适当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在课堂上向学生生动展现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画面,让学生身如其境地感受到经济学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增强课堂教学的体验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对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在讲授《宏观经济学》产生背景时,利用播放下载的抖音《奔腾年代》和《摩登时代》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以及失业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巨大损失,深刻理解领会凯恩斯理论提出的时代和理论背景。
 
杨欣老师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启发式情景式贯穿教学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Copyright© 2015-2023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技术支持:沈阳农业大学·神农大学生农业软件创新中心